來源: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時間:2022-05-05 09:36:59 瀏覽:次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筑業作為碳排放重點領域,正在面臨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歐美發達國家均將超低能耗建筑作為建筑節能的發展方向和現有節能標準的重要補充,國內先進省份通過超低能耗建筑規?;瘧猛苿恿讼嚓P制造業產業集聚和高質量發展。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大力推動超低能耗建筑在嚴寒地區規?;瘧?,加快形成制造業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促進碳達峰碳中和任務目標完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發展現狀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際上通過不斷提高節能標準來大力發展低能耗建筑,德國、意大利、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繼提出了“被動房”、“綠色建筑”、“凈零能耗建筑”等概念,建筑技術相對完備,具備了一定的領先優勢。我國超低能耗建筑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始于2010年,主要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標準體系為技術依托。隨著不斷探索實踐,2011年5月,哈爾濱辰能溪樹庭院和秦皇島在水一方項目成為第一批“中德被動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應用,國內適用于寒冷地區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逐步確立,在政策體系、標準體系方面不斷完善。全國多個省市均圍繞超低能耗建筑積極發展相關配套產業,以河北省為例,發展了高碑店超低能耗建筑集成系統技術、建設了唐山北部裝配式建筑等一批產業基地,已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工程建設應用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建成超低能耗建筑約1000萬平方米,河北省累計建設超低能耗建筑580萬平方米,山東省累計建設超低能耗建筑112萬平方米。
(二)機遇與挑戰
隨著節能減排政策日趨嚴格,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業、農業、交通物流用房實現節能降碳,將使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應用場景更加多元、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在“雙碳”目標的倒逼下,建筑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全面加快設備智能制造升級,以創新發展換取新一輪的成長空間成為傳統建筑企業改革的必經之路。河北、山東、北京、上海等地通過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動超低能耗建筑規?;瘧?,帶動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示范效應不斷呈現,都為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和條件。
同時,全面推廣超低能耗建筑面臨較大挑戰。一是技術體系不完善。適用于嚴寒地區保溫材料與適用技術、嚴寒地區無熱橋建筑構造與節點設計、建筑氣密性技術、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新風預熱技術、能源管控技術及與可再生能源結合的輔助供熱制冷系統等關鍵技術方面需進一步研究。立足于嚴寒地區的相關設計標準,配套的產品標準、施工工法等技術標準需逐步完善。二是產業集聚度不夠。超低能耗及裝配式建筑產業在全國發展不平衡,未形成集設計咨詢、工程設計、建材生產、施工安裝、產業運營、能源管理于一體的超低能耗建筑產業鏈,尚未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引領優勢。三是市場牽引力不足。目前全國超低能耗建筑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未形成規?;瘧脦赢a業快速發展勢頭。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將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機遇期,特別是嚴寒地區發展適應氣候特征和自然條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建筑供暖能耗水平,通過超低能耗建筑規?;瘧脦由舷掠萎a業鏈發展,成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重要選擇。
(三)我省情況
我省是全國率先開展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應用和工程項目示范的省份。省內相繼建設了辰能溪樹庭院住宅樓、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宿舍樓、森鷹被動式工廠等8個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同時積極開展了技術研發、產品開發與工程實踐,形成了符合我省氣候特點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在門窗、保溫材料、設備設施、工程技術服務、建設服務等領域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的核心人才隊伍,龍頭企業產品已經走出龍江,銷往全國市場。
綜上,在我省發展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國際國內有借鑒,“雙碳”發展有機遇,龍江破題有基礎,寒地推廣有市場,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通過超低能耗建筑規?;瘧?,拉動制造業、建筑業、運維與服務業全產業鏈發展,加力推進有望形成龍江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超低能耗建筑發展機遇期,通過超低能耗建筑規?;瘧?,充分發揮市場需求對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的拉動作用,不斷提升建筑品質、健康舒適水平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著力提高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建立全產業鏈競爭優勢,著力培育集研發、生產制造、展示推廣與工程應用于一體的產業集群,走出一條建筑業規?;?、制造業品質化、服務業標準化的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新路徑,為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重振龍江工業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加大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廣泛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吸引優質資源匯集,形成良好發展環境。
2.堅持分區推進,加速推廣。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技術條件,促進優勢區域和重點領域率先發展。搶抓政策機遇,以政府投資工程為牽引,擴大超低能耗技術多場景應用,全面帶動超低能耗建筑及產業規?;l展。
3.堅持低碳發展,健康宜居。在提升建筑室內環境品質和建筑質量的同時,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優化建筑用能結構,為推廣綠色生活方式提供居住環境保障。
4.堅持創新驅動,標準引領。針對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關鍵技術實施科技攻關,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地方標準建設,帶動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發展,不斷完善超低能耗建筑標準體系。
5.堅持產業聯動,協同發展。以超低能耗建筑市場規?;l展促進關聯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和產品在建筑工程中廣泛應用,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促進產業集聚、協同配套,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實現超低能耗建筑產業規?;l展,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創造力,基本形成具有嚴寒地區特點、品質優異、技術先進、產業集聚的產業鏈體系。超低能耗建筑新建項目和改造項目建筑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全省超低能耗建筑業、制造業、運維與服務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第一階段:項目示范與產業培育期(到2022年底)
通過規劃引領和政策賦能,以政府投資項目示范為切入點,探索不同技術體系的實用性,形成適用于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的技術體系,完善設計、施工、檢測和驗收等技術標準體系;依托一批骨干企業,完善配套產業,建設專業化園區;全省啟動建設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共計21個,新建面積達到26萬平方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
第二階段:推廣應用與產業爬坡期(到2024年底)
以嚴寒地區適宜的技術體系和龍頭企業為核心,擴大超低能耗建筑的市場應用,重點產品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產品配套和產業能力釋放規模效應,顯著降低建設成本,龍頭企業成長迅速,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超低能耗全產業鏈基本形成,集群效應初步顯現;全省新建和改造面積累積達到500萬平方米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
第三階段:廣泛應用與產業成長期(到2025年底)
以超低能耗建筑的高品質舒適性拉動效應為牽引,全面推動城鄉居住品質提升,城市既有建筑、村鎮建筑和農業設施超低能耗改造持續提檔升級;重點產業鏈節點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龍頭企業研發投入明顯增大,在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高端產品服務輻射全國,走向世界;全省新建和改造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經過前三個階段可持續發展,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產業規模與層次進一步提升,到2030年底,力爭實現全省年度新建超低能耗建筑面積占比達到25%以上、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累計改造面積占比達到5%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000億元以上的目標。
三、產業布局
以哈爾濱為產城融合發展核心區,以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為發展示范區,其他地區依托本地優勢資源發展細分產業鏈,構建超低能耗建筑特色產業鏈,形成“一核四區多基地”產業布局。
(一)壯大哈爾濱超低能耗建筑產城融合發展核心區
發揮哈爾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專業人才儲備優勢,將哈爾濱市建設成為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產品核心研發平臺;依托哈爾濱市雙城區、阿城區、尚志市、賓西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材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重點引進發展防水透氣膜及隔汽膜、五金結構件、新風熱交換設備等填補省內空白項目,通過規劃引領、標準牽引、政策賦能,高標準打造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專業園區;打造一批國內一流超低能耗示范項目典范。
(二)打造“齊牡佳大”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示范區
依托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當地的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試點示范項目帶動產業協同發展,推動設計、生產、建造、運維一體發展,打造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示范區。
(三)培育有比較優勢市縣建設特色基地
依托綏芬河、穆棱進口木材資源,雞西、鶴崗、伊春、黑河等地石墨及其他尾礦資源,雙鴨山玄武巖資源,牡丹江珍珠巖資源等原料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打造多個特色產業基地。
四、主要任務
(一)推動規?;瘧靡I產業發展
按照到2025年建設完成1000萬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任務目標,做好年度計劃任務分解,列入重點工作清單,整合多方力量加力推進如期完成。推動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全面應用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和產品,鼓勵社會投資在項目建設中加大相關技術和產品的應用力度。探索適合氣候條件和居民生活習慣的改造技術路線,持續推動機關辦公建筑、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的超低能耗改造,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引導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產品在工業建筑、農業建筑、交通物流建筑及軍事建筑等領域的拓展應用。以市場需求為引導,重點開發經濟型、舒適型、康養型、智慧型超低能耗住宅項目,通過超低能耗建筑規?;瘧?,激發更大市場需求,帶動產業加快發展。
(二)建立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產品標準體系
立足我省氣候特點和產業需求,發展適用于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產品體系和標準體系,強化工程質量保障體系。
1. 推動技術體系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鼓勵市場主體聯合省內外科研機構及相關單位開展協同創新,研發符合我省需求的嚴寒地區技術體系,對已形成推廣應用價值的技術體系給予引導扶持;引導在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方面開展技術創新,發展基于農房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技術體系,服務鄉村振興發展。
設立省級超低能耗建筑科技創新平臺,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學研用結合,針對我省超低能耗建筑體系中的關鍵技術開展專項研究,打造嚴寒地區適用、成本適宜的技術體系;推動超低能耗建筑全壽命周期碳計算、碳計量和碳評價研究,建立全產業鏈碳排放評價體系,培育超低能耗建筑全過程咨詢、設計、施工、運營的專業團隊,研究建立基于碳排放量的建材、產品和技術評價體系;探索基于碳匯經濟的省級碳交易機制,實現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碳計算、碳評價和碳交易的協同有序發展。
2.健全產品體系門類。鼓勵我省龍頭企業開發超低能耗建筑新產品,布局新產業,擴展新服務。鼓勵省內外科研院所及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提高我省超低能耗建筑產品研發、制造與服務能力。
圖1 我省超低能耗建筑需要的產品與服務能力
3.完善標準體系建設。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重點企業,進一步完善我省超低能耗建筑所需的技術、產品、設計、施工質量與驗收、運營評價、檢測測試、體系認證、工程定額等標準、導則和技術性文件,引領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4.強化工程質量保障體系。嚴格執行有關規范和標準要求,提升超低能耗建筑工程建設質量水平,發揮工程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對企業的激勵引導作用,強化超低能耗建筑設計、工程施工和竣工驗收全過程信息化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加強建材產品的質量監管,建立并發揮省級超低能耗建筑產品技術應用信息平臺的推廣和約束機制,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三)培育龍頭企業引領產業發展
在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實施“專精特新”培育專項行動,引導企業發展成為科技含量高、設備工藝先進、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支持企業申請認定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隱形冠軍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扶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上市,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建立產業聯盟協調產業發展。建立產業鏈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企業間協同合作、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發展的我省超低能耗建筑產業聯盟,共同拓展發展空間,實現企業優勢互補,提高產業競爭力?;I備開展“中國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國際高峰論壇”,搭建國內國際產業、技術、產品信息交流合作平臺,為國內國際業務合作、交流、技術引進提供渠道。支持協會、學會、聯盟等開展政策宣貫、技術培訓、專家咨詢、誠信建設、技術認證、評優評獎等活動,引領行業規范發展,在產業鏈節點培育一批骨干企業。
(四)構建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產業集群
依托我省產業基礎,以超低能耗建筑發展需求為引領,圍繞高性能低能耗門窗系統、超低能耗建筑材料體系及超低能耗建筑設備體系三條重點產業鏈,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引進重點項目填補省內空白,完善配套服務促進產業集聚,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提高產業層次、附加值和競爭力,推動高端產品服務全國、走向世界。
1.完善高性能低能耗門窗系統產業鏈。依托龍頭企業,推進超低能耗建筑門窗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發展型材、玻璃及五金件、密封件等配套產品,開發低能耗單框(雙框)門窗及安裝配件,實現裝配化安裝,完善配套原材料生產加工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及品質。
強鏈:重點發展以鋁包木節能窗為代表的低能耗門窗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產能擴充,提升產品品質,降低制造成本等方式,提供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產能支撐。
延鏈:重點發展塑鋼型材、高性能中空玻璃產業,加快推動門窗型材新材料應用與產業化,發展塑鋼節能窗、鋁合金節能窗、聚氨酯玻纖節能窗產業。積極引進全鋼化真空玻璃、復合防火玻璃和氣凝膠玻璃制造技術,加強新型玻璃制品的推廣應用,提高門窗產品品質與附加值。
補鏈:聯合省內外知名科研院所,發展我省特有的與裝配式建造結合的低能耗窗框窗,積極推廣示范應用,開發嚴寒地區專用建筑節能與安全玻璃,推動被動式保溫外門的技術研發、生產及應用,完善產業配套與政策支持,加快產業化落地與工程化應用,填補門窗五金、密封條、水性漆等配套產業空白。
2.發展超低能耗建筑材料體系產業鏈。發揮我省資源稟賦、科技研發優勢,推動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
(1)高效保溫材料與節能墻體。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準入和質量標準,提升材料性能和指標,規范市場競爭行為,開發適用于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的節能墻體和制品,完善節能墻體體系的設計標準與施工安裝技術,加快產業化落地與工程化應用。
強鏈:擴大高效呼吸式夾心保溫墻等應用范圍。推廣應用免拆模板發泡水泥保溫體系,發展EPS聚苯模塊、真空絕熱板、石墨聚苯板等材料。
延鏈:開發氣凝膠保溫板、氣凝膠隔熱涂料,推進氣凝膠保溫材料向低溫管道、儲罐、工業爐體、箱體保溫、船舶、汽車等行業延伸;推動發泡陶瓷保溫板裝飾保溫一體化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促進發泡陶瓷保溫板與裝配式建筑結合發展。
補鏈: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強化創新驅動,依托我省珍珠巖和玄武巖礦產資源發展?;⒅楸匕搴屠w維增強混凝土及預制構件;聯合省內外知名科研院所,開發新型高效保溫技術,提高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化、低碳化水平,實現建筑圍護材料產業綠色發展。
(2)低熱橋設計及部件。鼓勵企業自主研發適宜技術及產品,適時引進、吸收成熟技術與產品,解決基礎、地面、墻面、屋面及懸挑構件中存在的熱橋構造問題,形成面向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的低熱橋技術體系,編制相應標準與構造圖集,帶動相關產業節點高端化、規?;l展。
強鏈:在適用節能建筑低熱橋錨栓、隔熱墊塊等相關產品基礎上,開發生產適用于超低能耗建筑的低熱橋專用產品和建筑構造節點技術,形成產業規模。
延鏈:開發生產適用于基礎、屋面和陽臺、雨棚等部位的低熱橋產品和建筑構造節點,形成技術體系。
補鏈:基于低導熱系數的新材料,開發生產低熱橋的拉結件、樹脂筋和型材,減少對國際進口產品材料的依賴,推行本土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3)氣密性材料。強化研發和應用推廣帶動作用,加強氣密性相關產品的技術要求把控,引領防水隔汽膜、防水透汽膜、氣密性膠帶、氣密性插座等產品發展,減少對進口產品和材料的依賴。
(4)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與預制構件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石墨礦、鉬礦等尾礦資源和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礦化垃圾、鋼渣、秸桿等固體廢物,開發生產墻材、砂漿、保溫材料、水泥或混凝土制品等產品,推動預制構件產業能力建設。
強鏈:引進先進技術,充分利用尾礦資源,開發大宗綠色建材產品,推動秸稈、林木等資源的高值利用,在源頭上提高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化、低碳化水平。
延鏈:推進建筑垃圾分揀回收利用技術及裝備的工程應用,建立固廢資源利用價值評價體系,推動延伸加工利用。
補鏈:研發利用固廢資源制造高品質綠色建材,拓寬固廢利用渠道,培育循環經濟產業。
3.打造超低能耗設備體系產業鏈。重點發展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提高嚴寒地區新風系統適應性;加快推進補熱系統發展,形成清潔綠色可循環熱源安全穩定供給。
(1)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鼓勵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發適用于嚴寒地區氣候特點的新風熱回收系統和新風空調一體機設備。引導企業圍繞提升嚴寒地區新風系統適用性,解決結露、結霜、結冰、凍結等影響設備運行效率難題,形成專用產品和優勢產業。支持優勢企業加強自主技術創新及研發,利用太陽墻預熱技術,發展熱回收新風集熱系統。鼓勵研發超低能耗建筑的廚房補風設備、衛生間排風熱回收和套內空氣質量調節系統。
(2)補熱系統。鼓勵依托我省風、光、水、生物質等資源優勢,推動太陽能新風預熱、石墨烯加熱、地源熱泵等新產品應用,大力發展綠色加熱系統、生物質能源裝備及供暖系統。發展清潔綠色可循環熱源系統。
強鏈:推動發展石墨烯加熱壁畫、石墨烯智能水暖熱源產品及設備,加快發展電加熱膜發展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清潔能源補熱系統。推廣擴大分布式光伏、地源熱泵、生物質鍋爐等輔助設備應用范圍。
延鏈:支持優勢企業進一步加強自主技術創新及研發,拓展應用場景及下游市場,引進陶瓷聚合物發熱技術及高效高溫高電壓蓄熱材料項目。
補鏈:研發適合于嚴寒地區的多種能源耦合互補利用技術,加快太陽能光伏、污水源熱泵、超低溫空氣源熱泵、儲能電鍋爐等應用,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率,實現嚴寒地區節能效果的最大化。
(五)實施創新驅動攻關行動
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發揮省級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研發中心作用,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領軍企業申請認定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或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鼓勵企業承接和吸納新技術,推動材料制備技術和設備更新迭代,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制造成本。
實施科技創新攻關行動。針對嚴寒地區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的關鍵技術需求,積極對接國內外行業領軍科研機構,建設適用于嚴寒地區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鼓勵優勢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人才、設備和技術優勢,整合資源,聯合攻關,重點攻克熱回收新風系統在嚴寒地區出現結露、結霜、結冰、凍結等影響設備運行效率難題,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六)加速建筑工業化融合發展
鼓勵企業由產品供應商向咨詢、設計、制造、產品和運維服務等一體化方案提供商轉變,提高超低能耗建筑全產業鏈產品、部品的設計標準化程度,實現與裝配式建筑的有機融合,提升工業化建造能力,提高作業效率和施工速度。推進超低能耗建筑建造技術向智能化、數字化、工業化、裝配化和低碳化進行技術升級,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及研發機構持續推進建筑技術研究,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基地,支持哈爾濱市建設智能和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示范園區,加速裝配式建造高質量快速發展。助力農民的居住環境改善,積極在農村推廣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居住示范區。發揮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裝配式鋼結構、裝配式配筋砌塊砌體結構和裝配式聚苯模塊結構等方面優勢,優化全省裝配式產業基地布局,整體性提升超低能耗建筑集成開發建造能力,拓展工程應用范圍和領域,擴大應用量。發展裝配式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裝配式木結構等產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成果,拓展應用范圍。積極引入和研發自動砌筑機器人技術、信息化管理等智慧建造領域新產業,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繼續推進建筑機器人領域的研究,主動對接國內建筑機器人研發領先機構,通過合作研發等形式,推進技術和產品升級。
圖2 我省裝配式建筑需要的技術與產品
(七)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
提升產業智能制造水平。圍繞超低能耗建筑關鍵產品生產、重要部件制造、裝配式建造等環節,加大智能制造的推進力度,加快產品研發、設計、制造、銷售、采購、管理、維修等生產經營環節的產業鏈數字化協同,建設基于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信息智能化共享平臺,促進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技術鏈和空間鏈的有效對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打造智能建造樣板工程。實施智能建造試點示范行動,建設一批樣板工程;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工程全生命期的集成應用,開展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試點;圍繞智能家居、健康室內環境智能控制、智慧建筑能源系統等關鍵環節,提高超低能耗建筑的整體智能化水平。
提高智慧運維管理水平。鼓勵相關企業建設智慧運維管理平臺,培育高水平專業化運維服務團隊,推動超低能耗建筑運行智能化管理新模式,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建筑智能運維領域的融合應用,開展基于碳排放的能源管理平臺建設,發揮數字經濟作用。
(八)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
圍繞原料采用、產品制造、使用和固體廢物處理等環節,引導超低能耗建筑的高性能墻體、高效節能門窗、氣密性強的窗框、玻璃等相關材料實施清潔生產與節能減排,達到高效、健康、環保、安全、質量優良等目標。吸納先進超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提升新風熱回收系統、地源熱泵、太陽能蓄冷熱等自然采光、自然通風效率。加大可再循環建筑材料的產品、技術、裝備的研發,提高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將綠色環保理念引入到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滲透到施工場地、建筑材料、施工人員等各方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推動。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成立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由分管副省長任專班組長,高位協調推動省工信廳、省住建廳、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商務廳等省直有關部門聯合推動規劃落地實施。各市(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全省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對口成立市級專班,建立橫向聯動的工作機制,共同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將全省建設超低能耗建筑總體目標分解至各市(地),各市(地)要根據工作任務與本地實際,制定有效的發展舉措和工作推進方案。
(二)強化政策支持。以引導規?;瘧?,培育扶持產業發展為發力點,加強用地、財稅、項目審批、容積率獎勵、計量供熱、清潔供暖電價、技術研發支持、金融服務、重點企業扶持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發揮財政資金的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各級財政部門對符合超低能耗標準的建設項目給予財政補貼。編制產業產品(技術)推廣目錄,引導有產業基礎、有技術支撐的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市場拓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對走出龍江,開拓全國市場,占領國際市場的給予政策扶持。
(三)加大招商力度。制定產業投資機會清單、重點招商企業庫,緊盯防水透氣膜和隔汽膜、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尾礦消納技術、智慧運維系統等領域戰略投資者和產業龍頭骨干企業開展精準招商;推動對現有企業和資源進行高效整合,強化科技賦能,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完善配套供應鏈,推動產業鏈由材料級向專用級、應用級拓展;利用新博會、中俄博覽會、龍粵合作、亞布力論壇等重大招商平臺精準招商,落地建設一批項目,積極推進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量。
(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有關產業投資基金統籌整合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超低能耗和裝配式建筑產業各環節,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知識產權融資額度,促進持續賦能產業加快發展。探索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既有建筑新增房屋產權融資等商業模式,在業主零投資的情況下,實現超低能耗改造和設備升級。鼓勵保險公司提高對超低能耗和裝配式建筑企業的保險保障水平,創新保險產品,有效提升相關保險產品承保和理賠效率。
(五)強化人才保障。加強高等院?,F有超低能耗建筑相關學科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設相關專業或增設相關課程。加強學科帶頭人、行業領軍人才及團隊建設,大力培養研發、設計、施工、檢測等專業人才。鼓勵相關機構及企業提供崗前、崗位技能提升等培訓服務,持續提升崗位人員技能水平。支持相關機構開展超低能耗建筑的設計、生產、施工、監理、監測、評估、驗收等技能培訓,培養專業管理人才、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
(六)加強宣傳推廣。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企業搭建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建筑展覽展示交流中心,集中展示我省相關技術、產品和成果,創建行業領域專家、企業交流、學習、參觀的互動平臺。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科普教育,普及超低能耗建筑的節能理念。通過現場會、論壇、展會、專題報道等形式,積極宣傳超低能耗建筑特點優勢、標準規程、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進經驗,提高社會公眾對超低能耗建筑的認知度和開發企業建設的積極性,營造推廣超低能耗建筑的良好社會氛圍。對規劃及相關扶持政策全方位多維度進行宣傳報道,在各類媒體平臺進行產業引導、百姓認知、企業宣傳等系列活動。
河北雪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網站備案號:冀ICP備11006605號-4